此次AP机考是改革后的首次大规模实施,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期望通过技术手段防范传统纸质考试的泄题风险,构建更公平的考试环境。然而,部分考生却钻了机考允许个人设备参与的空子。所谓的“水印作弊”,是考生提前在电脑中植入特制程序,考试时按下快捷键,便能调出半透明的答案层,其伪装成文档水印的样子,极具隐蔽性。据了解,这样一套作弊程序在考前黑市的报价高达2 - 3万元,不仅包含程序安装,还提供“防检测”培训服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事件发生后,监考人员迅速录像取证,并将相关资料同步上报College Board。消息一经社交平台传播,立刻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网友纷纷表示,机考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纸质泄题,却未能抵御科技投机行为,幸好新加坡考场严格监管,才让作弊者无所遁形 。
在国际教育体系中,学术不端行为被视为“高压线”,作弊的代价极其惨重。这8名涉事学生面临着AP成绩全部作废的结果,且将被College Board列入黑名单,至少禁考5年,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终身失去报考AP的资格。若此前已凭借AP成绩兑换大学学分,后续也极有可能被追回学分并需补缴学费。此外,他们的作弊记录还将同步至Common App、UCAS等全球大学申请系统,未来在大学申请、求职等环节,一旦被查出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都可能遭遇“一票否决”。在北美文化中,诚信缺陷比成绩差更难以被接受,此次事件还可能给学生带来家庭矛盾激化、社交关系破裂以及价值观崩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作弊事件频发的背后,折射出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家长层面来看,部分家长存在“名校执念”,过度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与名校排名,却忽视了学术诚信教育。《2024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63%的家长将“名校排名”列为留学首要目标,而重视学术诚信的家长仅占12% 。在学生层面,长期处于“唯分数论”的竞争压力下,部分学生产生“不作弊就会落后”的扭曲心态,过度依赖捷径,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高分。同时,留学行业中一些不良中介和“保分机构”,为谋取私利,编织“内部渠道改分”“监考漏洞”等“保分神话”,误导学生和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作弊之风。
此次AP机考作弊事件绝非个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就有超3000名学生因机考作弊被取消成绩,其中中国考生占比达18%。这一系列现象表明,重建学术诚信体系已刻不容缓。
为应对这一问题,多方需共同努力。家庭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对分数的过度关注,注重品德培养;学校要构建“零容忍”的学术诚信生态,一方面通过引入AI监考系统等技术手段加强防控,另一方面将学术规范纳入必修课程,营造诚信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则需摒弃侥幸心理,明白AP考试作为“大学先修课”的真正意义,通过健康的方式缓解考试压力,将诚信意识融入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AP机考首年的这场“爆雷”事件,不仅是对技术防作弊能力的一次考验,更是对整个教育生态中诚信价值观的深刻拷问。留学的本质是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而非单纯追求分数与名校光环。唯有让诚信成为教育的核心,才能让学生在人生的各个“考场”中坚守底线,交出真正合格的答卷。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及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文章出处,望谅解,如果有侵权行为,请与本账号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申明原文作者或者将侵权文章删除。并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