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以历史视野与数据事实提醒公众警惕针对海归人才的四种错误论调。
“人才的流向,也是时代的风向”。当前受地缘政治、学术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许多早年留学、旅居海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正选择回国发展。
一:回国养老“摘桃”论
人民日报:今天的中国不论是创新能力、科研条件、科学评价机制、政策支持力度等皆为优质,人才聚集在此,是必然的现象。在中国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海归派也需要有实力。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大部分三甲医院院长,都是留学回国人员,存在感不低,贡献也不少。”
图源:人民日报
二:回国人才“二流”论
人民日报:近年来,许多学者恰恰因为研究领先被海外视为“威胁”而受到排挤。“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则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更何况,“今日中国,早已不是谁顶个‘海归’的帽子就被盲目推崇的年代,拿出真才实学,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并能创造价值有所贡献,就应当获得欢迎与重视。
“这一点,对海内外人才都是一个标准,一把尺子”。
图源:人民日报
三:出国留学“原罪”论
人民日报:中国多年来都“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中国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探索的路径本就多元,跨国学习正是彼此借鉴、缩短技术差距的必由之路。
图源:人民日报
四:内外人才“对立”论
人民日报:人才竞争的本质是能力与贡献的比拼,而非身份标签的较量。今日中国机遇足够多,事业舞台足够大,容得下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建其功;海归人才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本土人才更接地气,各有优势。
图源:人民日报
2024年,国务院发布了重磅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
其中核心内容有三条:
✅ 明确要求国企、事业单位招聘中不得歧视海外学历,教育部认证后一律同等对待;
✅ 鼓励设立“留学人才专项岗位”,部分央企放宽了应届生身份认定期限;
✅ 一线城市开设“绿色通道”,北京、上海落户审批缩至15个工作日。
一句话总结:国家非常欢迎留学生回国发展,并在制度上主动清障!
众多国家部委、国企央企在积极招纳留学生!
除了涉密岗位(约占8%),其余公务员岗位均向认证学历开放。
像外交部、商务部等涉外单位,优先录取有留学背景人才。
国考、省考全程“笔试分数优先+双盲面试”,只看实力,不看背景。
央企对留学生录取比例明显上升!
2024年,中国石油15%的校招人员有海外学历;
中金公司、国投、华为海外部门等大量岗位明确写“留学生优先”;
能源、电网、基建类国企,海外项目部增长40%+,急需国际人才。
在全球化人才流动的新格局下,留学不仅是个人提升的机会,也是中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越来越多的海归带着国际视野回来,既推动了国内创新,更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合作。这些大批利好政策的背后,是国家对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热忱期待与支持!
*以上信息整理自人民日报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及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文章出处,望谅解,如果有侵权行为,请与本账号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申明原文作者或者将侵权文章删除。并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