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加坡的劳动市场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科技、金融等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据新加坡人力部发布的《2024年职位空缺》报告,新加坡的劳动市场呈现出一些显著的趋势。
《2024年职位空缺》报告指出,待填补的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与技师(PMET)相关职位,占职缺总数的57.7%。其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包括资讯通信、金融与保险服务业以及专业服务。这些行业对具有特定技能的PMET人才的需求尤为强劲,尤其是那些拥有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成为各大企业争抢的目标。
在所有PMET职位空缺中,软件、网页及多媒体开发人员的需求仍然居高不下,显示出新加坡数码经济的持续发展趋势。此外,电脑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非常大。随着新加坡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相关的IT岗位将继续是劳动力市场上最为紧缺的领域之一。
除了科技行业外,金融与保险服务、专业服务等行业对于具有管理、财务、法律等背景的PMET人才也呈现出持续的需求。这些行业的增长态势表明,新加坡市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科技领域。
除了PMET岗位外,新加坡的非PMET职位也存在较大的空缺。根据报告,非PMET职位的缺口主要集中在服务员、清洁工和商店销售助理等岗位,这反映出零售和餐饮服务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强劲需求。随着新加坡经济逐渐复苏,零售和餐饮行业的业务逐步恢复,但由于工作性质较为基础,且缺乏足够的新加坡本地劳动力来填补这些职位,导致了非PMET岗位的缺口逐步扩大。
尤其是随着旅游业的回升,零售和餐饮服务业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困境。尤其是高需求的节假日和旅游季节,雇主对这些岗位的招聘需求十分迫切。由于非PMET职位的薪资水平较低、工作强度较大,导致该类岗位的员工流动性较高,从而加剧了用人难度。
在新加坡劳动力市场中,科技领域和一些高端技能岗位的薪资水平有所上升。据了解,部分雇主愿意以每月6000新元至12000新元的薪资水平来聘请软件、网页及多媒体开发人员。相比前年,同样职位的薪资水平大致为5000新元至8505新元。薪资的上涨趋势反映出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同时也揭示出新加坡企业在吸引和保留人才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对于科技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新加坡正在成为一个薪资和发展前景俱佳的市场。尤其是随着数码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岗位的薪资不断上涨,同时企业也会提供更多的福利和发展机会,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尽管新加坡的劳动市场存在较多空缺,求职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根据人力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12月的职位空缺数量达到了7万7500个,较2024年9月的6万1500个有所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求职者对职位空缺的比例有所提高,从去年9月的1:1.32增至12月的1:1.64。这意味着每一名求职者平均有超过一份工作机会可供选择,但这一比例依然低于2022年12月的1:1.76。
尽管如此,这一趋势也表明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热门行业或高薪职位领域。求职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在求职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求职者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累相关经验以及与时俱进地学习新技能,将成为其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新加坡人力部长表示,提升新加坡本地劳动力的技能,特别是将现有从事非PMET工作的居民提升至PMET职位,是新加坡劳动市场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新加坡的企业和政府机构正在鼓励员工通过再培训提升技能,特别是在科技、金融、教育等高需求领域。
例如,新加坡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推出了一系列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旨在帮助新加坡本地劳动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企业也被鼓励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入,不仅是为了填补空缺岗位,更是为了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许多非PMET职位的工作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再培训,转型进入PMET领域。这不仅能解决市场上的技能短缺问题,也能帮助新加坡本地劳动力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随着新加坡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数码经济和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崛起,对科技类和专业类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在这个大环境下,新加坡的劳动市场将逐步向高技能、高薪资的岗位倾斜,PMET职位将成为主流。然而,如何平衡高技能与基础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仍然是新加坡劳动市场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加坡的劳动市场在经历了疫情带来的挑战后,正在逐步恢复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技术岗位的需求持续上涨,尤其是在科技、金融等领域。而非PMET职位的缺口,尤其是在餐饮和零售行业,也依然强劲。未来,随着新加坡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多的就业机会将逐步涌现,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及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文章出处,望谅解,如果有侵权行为,请与本账号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申明原文作者或者将侵权文章删除。并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